•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 南北孔道,水路要津,人聚五音,货聚百郡,所谓通都大邑也。
• 无论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还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妈祖庙。
• 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 它移植于繁华富丽的通都大邑,给观光非洲的旅游者以土色土香的情趣。
• 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墙,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
• 赵家经商,常有庄客去京、津沪、汉等通都大邑收购名人书画,名贵碑帖。
• 然而,他在遍游中外通都大邑、名山巨川的同时,已差不多尝尽了天下美味。
• 一时,从穷乡僻壤到通都大邑,伯英书法矫然突出,引人注目,为世人称赞。
• 反映出高超的手工业工艺;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
• 在国人的心目中,优秀的城市品牌应该是历史名都与通都大邑的特权,其实不然。
• 太原乃通都大邑,夜间行人拥挤,在大街广众之中,散发传单者,早已逃之夭夭。
• 即使是在明末,谅这些蓝氏族人也没有斗胆敢于在通都大邑宣称自己是蓝玉的裔孙。
• 国朝寺院之建,因而不废恭惟圣帝,丕昭忠勇于三分屡显英灵于一统,故春二祭佚祀攸隆无论大邑通都,咸修祀宇即偏乡僻壤,思妥威灵。
• 据旧志记载,赵宋王朝偏隅临安以来,大至皇宫中的亭台楼阁,小到通都大邑的坊表道路,凡所需之建筑石材,大多采自青石埠。
• 边防哨所如此,京都大邑也如此。
【词语名称】: 大邑
【词语拼音】: dà yì
【词语意思】: (一)、犹大邦。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亦用以自称。《书·武成》:“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 周。”《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于大邑 周。”杨伯峻 注:“甲文中有‘大邑 商’‘天邑 周’之辞。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之辞,不仅别人尊之如此称呼,自称亦如此(‘大邑’即‘天邑’)。”(二)、古称王畿、侯国、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称“大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三)、大的都邑或都会。《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 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通都大邑,无非名胜之区;建极绥猷,必择建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