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本溯源,对仗不是文人创造,而是从民歌中得来的。
• 你我之间如七律古诗,你挥笔定了首联,我得削砍了我的意志以求对仗你的平仄、意境,末了还要为你压韵。 ——七堇年 《尘曲》
• 特别是那位李立群先生,专找那些只有中国人才能听懂的话与我对仗,跳跳跃跃,十分过瘾。
• 它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用“仄韵”和“反对仗”。
• 古代的文章不是都要讲究对仗的吗?像那个什么骈文?
• 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音节对仗工整。
• 这些诗歌的普遍特征体现在工整对仗的形式,优美和谐的韵律以及丰富深邃的内涵。
• 和他们的近体诗相比,竹枝词在韵脚的使用上比较严格,但在平仄和对仗上就比较自由,不受近体诗的束缚。
• 为了写出琅琅上口的商业备忘录,他们应该分析亚历山大·蒲柏诗句的对仗。
• 各种文体除了表达的内容要好,要准确,要合乎道理,还要在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对仗排偶、典故象征等方面遵循许多约定俗成的规范。
• 江西派诗人在炼字、炼句、讲对仗、谈声律以外,便隐隐地具有孤芳自赏,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意味。
• 即使作者殚精竭思,有时也难免出现新造词语、割裂词汇、颠倒字序、改变成语、搭配不当、平仄不谐、对仗不工、失粘失对等现象。
• 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象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
•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 这首五律言辞简练,颔联颈联对仗也十分工整,写景更是一绝。
• 2, 他的句子精心雕琢,用词讲究对仗,好用废字,华丽的字.
• 你要写成六朝文章,骈体文,那就无趣了,可有的偶尔小对仗,还是可以看出中文特色。
• 古典诗歌中对仗的形式很多,常见的对仗形式大概有六七种。
• 语言——凡是雕琢字句讲求对仗的人就像是开假窗户讲求对称的人一样:他们的准则并不是要正确讲述而只是要做出正确的姿态。
• 正对又是对联主要的对仗方式之一,但是对联不允许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