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持亢阳之节,兴师动众,劳人过度,以起城邑,不顾百姓,臣下悲怨。
• 顷旱魃为虐,亢阳愆度,通川燥流,异井同竭。
• 于是郡境无虞,年谷丰稔,感帝恩德,若亢阳之逢膏雨焉。
• 天尊言:亢阳为虐,雨泽愆期,稽颡此经,应时甘澍。
• 今夏亢阳,米价腾踊,贫窭之室,无以自资,朝夕遑遑,唯忧馁馑。
• 济洪灾于炎旱,反亢阳于重阴。
• 亢阳台於阴基,拟华山之削成。
• 本州亢阳五个月,雨无涓滴。
• 旧俗,每逢亢阳,祷白兆山祈雨。
• 雪,连夏亢阳,徒道秋耕不堪下种。
• 故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
• 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
• 元参、麦冬、白芍滋阴养液,以制亢阳。
• 亢阳无生甲从乾,气从谕入非天然。
• 补男者,阳以济阴也;补女者,阳以亢阳也。
• 用于乙型肝炎奥亢阳性属于肝旺脾虚,热毒较盛者。
• 及帝不豫,又请谨药饵,善保护,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
• 丸用之,然惟欲勤精薄者为宜,亢阳不制者勿用,恐其兜涩为患也。
• 此象亢阳无制,更不包藏阴物,而运又行东南,则阳刚失中,必主于害。
• 大补阴丸地知柏,龟板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词语名称】: 亢阳
【词语拼音】: kàng yáng
【词语意思】: (一)、盛极之阳气。《易·乾》“上九,亢龙有悔”唐 孔颖达 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明史·陆树德传》:“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二)、形容人君骄横寡恩。汉 王充《论衡·明雩》:“湛之时,人君未必沉溺也;旱之时,未必亢阳也。人君为政,前后若一。然而一湛一旱,时气也。”《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三)、指旱灾。三国 魏 曹植《诰咎文》:“亢阳害苗。”《周书·于翼传》:“旧俗,每逢亢阳,祷 白兆山 祈雨。”宋 司马光《苦雨》诗:“今春忧亢阳,引领望云族。”(四)、中医谓阴虚而致阳气偏盛的病理现象。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