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子张凤光阿衡留居桑坡张寺东邻。
• 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 栏叉得印禄之相助,官居辅弼阿衡。
• 伊尹为阿衡,即其义也。
• 阿衡听罢,深感有理。
• 之赏,或任以阿衡之地。
• 及居阿衡,恒崇宽简。
• 盘溪伊尹,佐时阿衡。
• 对阿衡的人品,至今人们仍然赞不绝口。
•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
• 阿衡是官名,商代称当权的大官为阿衡。
• 阿衡和好,各行各得。
• 皤溪伊尹,佐时阿衡。
• 二迹阿衡,克光其则。
• 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
• 阿衡这样便好看。
• 之徒,或崇以连城之赏,或任以阿衡之地。
• 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
• 以明公之威德,据阿衡之重任,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待卓以为资援也。
• 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
【词语名称】: 阿衡
【词语拼音】: ā héng
【词语意思】: (一)、商 代官名。师保之官。《书·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孔 传:“阿,倚;衡,平。言不顺 伊尹 之训。”伊尹 曾任此职,故以指 伊尹。《诗·商颂·长发》:“实维 阿衡,实左右 商王。”毛 传:“阿衡,伊尹 也。”北周 庾信《燕射歌辞·商调曲之一》:“殷汤 受命,委任于 阿衡。”元 柯丹丘《荆钗记·逼嫁》:“岂不闻 商 相埋名,版筑巖前曾避世;阿衡 遯跡,躬耕 莘野 未逢时。”(二)、引申为任国家辅弼之任,宰相之职。《世说新语·政事》“丞相末年略不復省事”刘孝标 注引 晋 徐广《历纪》:“导 阿衡三世,经纶夷险,政务宽恕,事从简易,故垂遗爱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