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贵国上有英明睿智之君主,复得贤相之辅弼,采纳献可替否之谏言,呈现野无遗贤之景象。
• 体极建元,与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赖我远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协力,献可替否之助也!诞告多方,体予至意!此旨下后,又仿中夏建元的体例,定为中统元年。
• 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 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
• 运筹画策,自具于章表,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札。
• 臣闻古之为臣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献可替否,拾遗补阙。
• 臣复忝重任,不能献可替否。
• 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 或偶因片言只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
• 臣等闻事君有献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鳞固争之义,臣等敢以死请。
• 人们知道这事后,都认为陈矩在进奉中,已经包含了献可替否之意。
• 若得言参执事,献可替否,寇逆获除,社稷称庆,虽死如生,犬马情毕。
• 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
• 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
•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 伏惟陛下,回太阳之高晖,流覆盆之下照,特请拜一京官,献可替否,以光朝列,则四海豪俊,引领知归。
• 大司马单纯作为中朝之首,其主要职能只是为天子处理政务时充当参谋和顾问,献可替否,为更好地体现辅政职能。
• 谏官司言,御史司察;谏官掌规谏讽谕,献可替否,御史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监督政府,纠察皇帝,御史监督官吏,纠弹大臣。
【词语名称】: 献可替否
【词语拼音】: xiàn kě tì fǒu
【词语意思】: 指臣对君进献可行的计策,建议废止不可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