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间及大雄宝殿,均系康有为题额。
• 试论康有为对今文经学的研究
• 康有为的孔子观与今文经学的终结
• 康有为与近代文化过渡形态
• 康有为多重文化个性探析
• 试论康有为的科学观
• 康有为师法西学的教育观
• 康有为的新孔子观和新儒学观
• 康有为保皇思想探源
• 石黄岩把脉案给康有为让他出主意,康有为却把脉案直接交给了皇上,一下子把石竹香逼上死路。
• 康有为序于那威北冰海七十二度观日不没处。
• 康有为欣然提笔,为吴佩孚撰写了寿联。
• 至二十六年正月,又下谕说:康有为、梁启超仍在沿海一带,煽诱华民,并开设报馆,肆行簧鼓。
•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康有为和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主体部分。
•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社会启蒙思想。
•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东西文化观。
• 东西文化观是康有为、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八月丁酉,慈禧下谕,已革工部主事康有为,学术乖谬,大悖圣教;其所著作,无非惑世诬民、离经畔道之言。
• 清康有为评其书云:朴茂雄深,得秦相笔意。
• 戊戌政变时,曾因他是康有为登第时座师,一度遭贬。
【词语名称】: 康有为
【词语拼音】: kāng yǒu wéi
【词语意思】: (1858—1927)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广州)人。青年时曾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真理。中日甲午战争后,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名上“万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后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898年光绪帝任用他和梁启超等人参与政事,实行变法,遭到顽固势力反对。变法失败,逃往日本。和梁启超等组织保皇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赞助张勋复辟。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