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 因用麈尾毛制成,毛色青黑,故称。
•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 冠黄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余年。
• 麈尾与筇杖,几年离石坛。
• 畅常执麈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
• 一日,其徒将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
• 手摇麈尾,渔鼓轻敲。
• 勒复遗诵麈尾马鞭,以示殷勤,诵不答。
• 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 广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荐之,以况重席焉。
• 各路名士,手持麈尾,日以继夜,娓娓而谈。
• 魏晋时名士清谈,常持麈尾,后世称之为麈谈。
•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 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著柩中,因恸绝。
• 公孙胜把手一招,大鹏寂然不见,麈尾仍归手中。
• 挥动麈尾,谈玄论道成为后世渴望的生活方式。
• 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纳棺中,因恸绝。
• 他手执麈尾,双眉微锁,嘴唇紧闭,仿佛正在凝思。
• 意思是说,将来谁有了张讥的学问,才可执麈尾。
【词语名称】: 麈尾
【词语拼音】: zhǔ wěi
【词语意思】: 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亮 以麈尾掩口而笑。” 唐 白居易 《斋居偶作》诗:“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张牀。”《红楼梦》第一○九回:“只见 妙玉 头带妙常冠……腰下繫一条淡墨画的白綾裙,手执麈尾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