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的条件下,求出了某一类低涡的孤立波解,然后将它同一般低涡的孤立波解进行比较。
• 发现本次过程是由蒙古东部的低涡与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发生的,而局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是中尺度对流云团所造成的。
• 东北低涡维持期间生成的副冷锋次天气尺度系统,可以产生强局地沙尘暴。
• 对各类低涡暴雨的个例对比分析发现,三类低涡暴雨有相同的不稳定度和水汽条件,但垂直运动条件则不同,这些为暴雨预报提供了依据。
• 地表感热对低涡的影响因个例不同而有所差异,并且在低涡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另外还与低涡发展阶段是在白天还是夜晚有关。
• 中尺度低涡的动力、热力结构配置有利于其快速发展。
• 低涡切变线、西南风低空急流、东风气流和地面倒槽是本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该地区维持高能,饱和,位势不稳定的小环境,有利于特大暴雨的产生和维持。
• 中尺度低涡的动力、力结构配置有利于其快速发展.
• 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东北低涡后部,冷涡旋转东移触发低空切变线形成。
• 根据影响的天气系统,将温州地区的降水性质分为冷空气、倒槽、西南低涡、静止锋、台风、副高边缘对流等典型降水类型。
• 可见,CISK机制是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加强的另一种机制.
• 风廓线观测揭示,由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诱发产生的切变线低涡是产生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暴雨系统有很复杂的垂直结构。
• 受到低涡天气系统和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今天下午3时起到上半夜,北京将会再次出现雷阵雨天气。
• 正相对涡度切变基流中低涡和涡块的合并,是东移低涡强度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一个直接的原因。
• 本文用综合方法,分析了对流层各层合成西南低涡所对应的大中尺度流场,并给出其物理图象。
• 采用低频重力波指数法,对西南低涡发展演变及其暴雨强度、落区进行了诊断分析和预测。
• 并证明,西南低涡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原东部爬坡与绕流的交绥有关。
• 在整个降水过程中,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其西北侧的暖湿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地面冷锋和高原低涡是其抬升机制。
• 这类准静止锋是由于西南低涡东移,涡后冷平流加强形成的。
•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词语名称】: 低涡
【词语拼音】: dī wō
【词语意思】: 全称“低气压涡漩”。指高空等压面天气图上中心高度较低的空气涡漩。在北半球低涡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流入中心,并有上升运动,其中水汽遇冷凝结,多阴雨天气。如产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低涡,当它东移经过长江中下游时,常有较大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