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文化工作委员会设在天官府街七号以后,郭沫若全家也搬到了这条街四号三楼居住。
• 秋阳洒着金辉,粉墙四周悬挂的郭沫若、鲁迅、屈原、李白、杜甫、歌德、高尔基、托尔斯泰、普希金、雪莱等人的画像显得格外明亮。
• 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
•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与创作,同英国文学有何渊源关系等问题。
• 但郭沫若的“内在韵律论”存在着局限,“内在韵律论”留下了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郭沫若的“内在韵律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自由诗形式存在的理论根据。
• 第三章着力探讨1948年香港时期的郭沫若的独特性及其内在因由。
• 第三章主要研究郭沫若文艺批评的历史癖、考据癖倾向,以他对陈端生和《再生缘》的评论为例。
• 乐山也是著名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郭沫若故居位于沙湾区,也是一个著名的景点。
• 郭沫若对《再生缘》思想艺术价值,作出了精辟的分析,时陈端生的家世、遭遇作了全面的考证。
• 理想主义是郭沫若一以贯之的气质,变化了的只是历史语境。
• 郭沫若于书法艺术世界的建构留下宝贵的遗产,他的书法成就也足以彪炳后人。
• 郭沫若当即写信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推荐刘晦之到上海文史馆工作。
• 从三十年代开始,经由郭沫若的典型示范和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派崛起,社会科学治史的路线蔚为风气。
• 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郭沫若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高屋建瓴,雄浑奔放。
• 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
• 抗战爆发,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深以苦住北平的周作人为念,并有“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推崇话。
• 习小松,郭沫若先生称张瑞芳为‘一字师’,你也是我的‘一字师’了。
• 朱德重上井冈山时曾挥毫写下“天下第一山”的题词;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留下“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
【词语名称】: 郭沫若
【词语拼音】: guō mò ruò
【词语意思】: 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参与组织创造社。1923年回国。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其间从事中国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抗战期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王昭君》、《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及散文、小说、历史、考古学著作等。有《郭沫若全集》。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