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一对上年岁的华侨夫妇被一群人簇拥着走来,说是朱耷的后代,满面威容,步履沉重。
• 游客以青年男女居多,他们一般没有在宅内展出的朱耷作品前长久盘桓,而乐于在花丛曲径间款款缓步。
• 面对朱耷的画,人们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阵寒噤。
•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
• 我听说朱耷奶奶的父亲在这个州当过周知和芝罘,刘先生的父亲在这里呆了很多年。
• 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 主办方称,展示的书画作品中有朱耷的《双鹿图》,唐伯虎的《柴门掩雪图》,郑板桥的《华封三祝图》等,都是利用古老的“珂罗版”技术原版原样复制的。
• 只有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疯子,用这种方式朱耷遂“脱壳”“逃禅”。
• 他说,齐白石以吴俊卿、朱耷为创本,以自然写生为标本,六十岁一变后,名满京华。
• 山水诗人孔孚在悼念他的诗作中写道,“刚刚去看过石涛,大千先生也在座,商量去找朱耷,一起谈谈篱笆”,一代山水宗师已去,而他的艺术仍会灿烂星河。
• 一个艺术家,对生活对现实忿懑,他的作品必然孤冷,晦涩难懂,譬如朱耷。
• 曾在安徽见一幅朱耷墨笔松鹿图,画于绢本之上。
• 取法陈洪绶、陈淳、徐渭、朱耷,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明净,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清新的格调。
• 朱耷,他的痛苦和悲戚为他才艺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孤寂贫寒地在南昌青云谱道院环堵萧然的草堂中度过了他的晚年。
• 朱耷的行草藏头护尾,其点画及其转折中蕴涵着一种国破家亡的惨痛的心情,和他的画有同一机抒。
【词语名称】: 朱耷
【词语拼音】: zhū dā
【词语意思】: (1626-1705)明末清初画家。原名统fdc6,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入清曾削发为僧,法名传fdc7,字刃庵。又先后取号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擅画水墨花卉禽鸟,形象夸张奇特,笔致简朴奔放。亦画山水,意境荒寒。兼工书法。与弘仁、髡残、原济并称“清初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