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劳黑疸,用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此治湿热者之一则也。
•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
• 用于热毒所致的身热燥湿,目赤口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症。
• 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
•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湿热郁蒸肌肤,治宜燥湿清热止痒。
• 瘘,恶疮,疽痔,死肌,疥虫,疮请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面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
• 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疥虫,疮请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面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
• 常用药:龙骨、枯矾收敛燥湿。
• 配葛根,治暑泻,其效用以其升清,清热解毒,燥湿故也。
• 验之临床,当因患者痰邪性质不同,分别选用清热化痰,燥湿化痰,理气化痰,搜风化痰等法。
• 功效:白矾消食燥湿,化瘀浊。
• 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痛,嗽呕堪入。
• 根叶供药用,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 湿有寒湿和湿热之分,寒湿并存当配温里散寒药,湿热合邪当与清热燥湿药同用。
• 苍术燥湿郁;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
• 凡汤之冷热,茶之燥湿,缓急之节,顿置之宜,以意消息,他人未必解事。
• 半夏醒脾燥湿,化饮降逆,宣畅气机。
• 用途清热燥湿、解毒祛风止痒。
• 主要用于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词语名称】: 燥湿
【词语拼音】: zào shī
【词语意思】: (一)、干燥和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高诱 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清 谭嗣同《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二)、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