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探讨混合型内斜视手术治疗的效果。
• 结论本文有限的资料表明,BTXA是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有效的可选择方法。
• 结论及时对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病儿进行综合治疗,建立和恢复其双眼单视功能,预后较好。
• 观察48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后的远近立体视情况,比较不同发病年龄和手术年龄对立体视的影响。
• 目的:评价“锚”固定术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
• 目的探讨与调节有关的内斜视矫正规律。
• 调节性内斜视弱视患儿斜视眼半视野刺激,其VEP存在着鼻、颞侧非对称现象。
• 目的:分析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双眼视功能远期恢复的影响。
• 方法追踪观察60例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并进行分析。
• 目的:了解内斜视患者双眼图形视诱发电位的特点以及其与视觉抑制的关系。
• 内斜视的类型包括小儿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和第六脑神经麻痹性斜视。
• 目的探讨采用双星明治疗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
• 本文介绍446例共同性斜视儿童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屈光状态。446例中,383例为内斜视,63例为外斜视。
• 高度近视性斜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以固定性内斜视和下斜视多见。
• 目的观察肌联合术治疗麻痹性内斜视的作用。
• 目的研究调节性内斜视弱视患儿多导VEP特点。
• 方法采用肌肉折叠缩短术取代传统的肌肉切除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和内斜视。
• 探讨共同性内斜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
• 方法对47名正常儿童及25名不伴有弱视的内斜视儿童进行全视野刺激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