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位词的形成受制约于民族文化。
• 但是关于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的概念、范围及其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问题,目前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 儿童在使用趋向动词“上”、“下”及形成对垂直方位的心理表征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上”、“下”类方位词。
• 因而,不同语言使用的介词或方位词结构也突出反映了它们在空间关系认知上的特点。
• 在语言形式上,空间关系经常表现为由介词或方位词结构表达的位置关系。
• 现代汉语方位词用法知识库包括现代汉语方位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方位词用法规则库和现代汉语方位词用法语料库。
• 其中,射体是空间关系的主体,而空间表达式描述了射体的空间方位,主要由方位词和界标组成。
• 物体的使用面和使用部位的不同,造成方位词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和意义的不同。
• 方位词在语法上的最大特点是黏着性,在表义上的特点是不确定性。
• 方位词与人体部位名词组合后其选用和表义情况显示出诸多的规律性。
•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此有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对方位词多义性的研究却着墨不多。
• 方位词与时空参考点有关,触发存在预设或事实预设。
• 不能依据处所成分带与不带、带什么方位词,给置放动词划分小类。
• 并进而推论,在现代汉语词类体系中,方位词应该独立成类。
• 准方位标具有自身的语用价值,不能被相关的方位词所完全替代。
• 但是,在具体的使用中,尤其是在与一些同类词语的搭配中,方位词常常会出现不对称的现象。
• 研究表明情感概念能过通过各类来源域得到映射,如身体过程与活动,方位词,流体等等。
• 民族文化对方位词的制约是通过参考体、视点和论域来实现的。
• 汉语有一个特别的语法手段——方位词,代表着纯粹的方向场,从而成为“空间系统”的核心。
• 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汉民族空间认知经验范畴化的结果。
【词语名称】: 方位词
【词语拼音】: fāng wèi cí
【词语意思】: 名词的附类,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分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类。单纯的方位词是“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间、旁”。合成的方位词由单纯的方位词用下面的方式构成。a)前边加“以”或“之”,如“以上、之下”。b)后边加“边、面、头”,如“前边、左面、里头”。c)对举,如“上下、前后、里外”。d)其他,如“底下、头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