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车不通,人迹罕至。
• 由于南京存在着地理位置过于偏南的缺陷,朱元璋即位之初曾到中原地区视察,打算在传统的建都城点选择一个“临中夏,御夷狄”的首都。
• 昔日羌贼扰我河东,承业敕命于朝,屡屡挫贼,威振夷狄,深眷元戎之骏烈,功宣华夏,今又有太子上表求情,故黜王承业为屯骑校尉,望其克忠报国,守信全身。
• 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法司中,在市薼,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臊臭,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
• 现在如果请夷狄国前来帮忙,自然是远水不解近渴,但是,如果飞鸽传书,让他们在北边动手,围魏救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 现在如果请夷狄国前来帮忙,自然是远水不解近渴,但是,如果飞鸽传书,让他们在北边动手,围魏救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 兵强马壮冲巨浪,安邦定国灭夷狄。
• 莽不欲用兵夷狄,则租税当不至过苛,租税不苛,则盗贼亦不至过繁,天下方受莽欺而不之察,若莽能噢咻示惠,逆取顺守,其或能保全身家,亦未可知。
• 贞观中,克平九姓,册拜李思摩为可汗,使统诸部,夷狄叛则伐,降则抚,得推亡固存之义,无远戍劳人之役。
•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孔子
• 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 西北种家、折家屏中国攘夷狄多年,能征惯战,只需调来十万人马就能镇压了梁山的叛匪。
• 廷尉致其大逆罪,以为比上夷狄,欲绝继嗣之端,背畔天子,私为定陶王。
• 认为:“以军礼同邦国”是西周、春秋军事法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实质是对邦国僭礼行为的军事惩罚、对夷狄干扰中原礼治秩序行为的讨伐。
• 本文认为蒙元统治者“华夷有别”与“内华夏、外夷狄”的偏见比较淡薄,对边疆少数民族较少歧视。
• 尔为私情气杀老父、谋害义兄,是为丧德败行之辈;率夷狄之徒两次越过长城,高举的屠刀之下,千里为墟、苍生涂炭,是为奴颜婢膝、狼心狗行之徒。
• 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为一日之闲,而烦汗马之劳乎!《诗》云:‘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与“衣冠”相对的是“被发左衽”,即非汉族的夷狄的符号。
【词语名称】: 夷狄
【词语拼音】: yí dí
【词语意思】: (一)、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北方部族为 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宋 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鲁迅《坟·论“他妈的!”》:“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二)、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唐 韩愈《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唐 聂夷中《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