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举张居正的事件按照这一程序开始。
• 这样就迫使整个朝廷卷入了这场争端,即使抗议失败,鼓动舆论,发扬士气,揭发纠举的目的已经达到。
• 王闵生转述苏贞昌的谈话,强调“本人决定不配合作秀,若因此有所得罪,要纠举、要弹劾,悉听尊便”。
• 有元一代,山西地区肃政廉访司的遣使巡行、按部纠举较为频繁。
• 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
• 训政时期,监察院拥有弹劾、审计、调查、纠举、建议、监试和同意等监察权。
• 三年,以两台望齐,纠举苛察,百僚厌其烦,乃废右台。
• 纠举疏漏,校订讹误,驳正舛错,优于同时其他考史着作。
• 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
• 掌理一邻中互相纠举及收容安置之事。
• 是日公闻督师令,遂具这密疏纠举。
• 职掌纠举六曹,勾稽失谬。
• 即使是王室宗亲权臣都敢纠举,也可对国王诤谏。
• 坚持监督制约与纠举惩处并举。
• 侍御在当时掌纠举百寮之职。
• 清纪郎与司直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
• 楚每有纠举,无所回避。
• 凡官吏贤否、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
• 泰以勋戚居台,虽无多纠举,而百僚畏惧。
• 仍令御史台常切觉察,如有违犯,纠举以闻。
【词语名称】: 纠举
【词语拼音】: jiū jǔ
【词语意思】: 亦作“糺举”。督察举发。《后汉书·桓帝纪》:“长吏臧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后汉书·皇甫规传》:“今臣还督本土,糺举诸郡,絶交离亲,戮辱旧故,众谤阴害,固其宜也。”《北齐书·窦泰传》:“泰 以勋戚居臺,虽无多纠举,而百僚畏惧。”宋 欧阳修《再论按察官吏状》:“乞朝廷选差按察使,糺举年老、病患、赃污、不材四色之人,以行澄汰。”《清史稿·世祖纪二》:“今后各宜洗濯自新,务尽职事,并许督抚纠举,都察院考覈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