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连天,萑苻遍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乌鹊泽之名系杜撰,地当在左氏春秋之萑苻泽,其范畴与拙作或有异。
• 偏灾虽繁,有补苴之术;萑苻虽夥,有剿绝之方。
• 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
• 昔日我来游,萑苻乱似草。
• 某熟悉此道,绝无萑苻迹。
• 微躯敢惜垂堂戒,要翦萑苻靖一方。
•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
• 曹濮北错燕赵,南与大梁邻,固萑苻薮。
•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 郑回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萑苻的湖沼里。
• 这年,不堪忍受贵族统治的郑奴隶聚集于萑苻泽起义。
• 全龄有诗记其事:黔山楚水绕边城,深泽萑苻不易清。
• 请从事于五起三无,达礼乐之原,以正是四国又何萑苻之足虞。
• 至于夫沾实惠,市受平价,农安耕稼,境绝萑苻,善政流风,斑斑具在。
• 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 可是各处依然是萑苻遍地,宵小横行,尤其是陕豫两省接境的地方,防守最为吃紧。
【词语名称】: 萑苻
【词语拼音】: huán fú
【按字造句】: 苻造句
【词语意思】: (一)、泽名。《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 多盗,取人於 萑苻 之泽。”杜预 注:“萑苻,泽名。於泽中劫人。”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明 吴承恩《赠邑侯汤滨喻公入觐障词》:“盗息萑苻,净扫鼪鼯之跡;讼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风。”清 招广涛《募兵》诗:“不见萑苻中,流劫日纵横。”(二)、指盗贼;草寇。《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沉昌眉《和弟》:“攫人无魑魅,御人无萑苻。”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在宣布独立以后,更由萑苻馀孽一变而为 丰 沛 功臣。”(三)、水杨的别名。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