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献馘万计,遂定边境,抚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 晋人和戎人讲和,无后顾忧,可专力对付楚国。
• 伏枥新羁马,和戎罢旧兵。
• 世变当海水群飞,或割地、或纳币,问谁斥和戎宰相,绍我先人。
• 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
• 春秋魏绛和戎,战国襄子灭代。
• 春秋时为羌族和戎族杂居地。
• 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
• 图为金代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
•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 但见盛威传斩子,不闻胜算出和戎。
• 抛尽黄金无计,方知道、前此和戎。
• 六奇枉说汉谋臣,后此和戎是妇人。
• 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
• 献礼,请求晋国能和戎族和睦相处。
• 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
• 和戎千古寻常事,醉卧群峰最上头。
• 嗟余同气真同病,万里和戎待罪归。
• 闻道边廷饶魏绛,早悬金石赏和戎。
• 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
【词语名称】: 和戎
【词语拼音】: hé róng
【词语意思】: (一)、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左传·襄公四年》:“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之二:“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诸将耻於无功,莫敢言和戎者。”郁达夫《杂感》诗之四:“策到和戎原辱国,功成不义反封侯。”(二)、犹和亲。指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结亲交好。明 马銮《明妃》诗:“安边无策始和戎,簫鼓含情出禁中。”郁达夫《咏史》之三:“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