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御史当堂一问,初时抵赖;及查物件,见了永幕县尉的敕牒尚在箱中,赃物一一对款,薛御史把崔县尉旧日所告失盗状,念与他听,方各俯首无词。
• 敕牒均有参知政事,右丞相等人签押。
• 寿圣院遗址尚存封龙洞神敕牒碑。
• 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
• 选拟,仍需移文都省,给降敕牒札付。
• 敕牒字迹尚清晰,玉玺印迹隐约可辨。
• 六至九品官用敕牒。
• 有些虽由各行省选拟,仍需移文都省,给降敕牒札付。
• 摩崖石刻中现存宋徽宗御批敕牒、碑记等石刻特别珍贵。
• 二十岁,受敕牒剃发,二十二岁于成都甘露寺受具足戒。
• 元代封赠文书有宣明和敕牒之分,一至五品官用宣命,六至九品官用敕牒。
• 昨东封须得出身历任家状一本,并须赍擎官告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行遣也。
• 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的黄绫敕牒。
• 那也可以,就用尚书省发给的一纸录有制书文字的公文代替,相当于近世的任命状,统称敕牒或札。
• 元代封赠官员有宣命和敕牒两种,封赠一至五品官用宣命,以白色纸缮写;封赠六至九品官用敕牒,以赤色纸缮写。
• 始于隋唐之际,除授百官,由门下省政事堂草拟文书经中书舍人进奏画敕字,然后政事堂出牒公布于外,所以又称敕牒。
• 善画,放旷不羁,不乐从宦,初为马曹,不一月弃官去,则取补官敕牒,尽画飞潜走伏之物,已乃抵於地,笔墨草具而有余意。
【词语名称】: 敕牒
【词语拼音】: chì dié
【词语意思】: (一)、诏书的一种。《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二)、授官的文书,委任状。《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綾轴钱。丧乱以来,贫者但受敕牒,多不取告身。”胡三省 注:“受敕牒以照验供职,苟得一时之禄利;告身,无其钱则不及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