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下九卿科道会议。
• 琚科道年迈请带职归家,受到皇上恩准。
• 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
• 皇上一听,立即召见琚科道到朝中盘查。
• 京察确定去留后,又得听科道纠劾、拾遗。
• 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
• 京察竣,复命科道互相劾,被谪盐城县丞。
• 至于流杂赀员,不得滥越词林科道侍从之前。
• 当九卿、詹事、科道集议时,书吏宣唱名册,繁重淹滞。
• 时中官张彝宪言天下逋赋至一千七百余万,请遣科道官督征。
• 鸿慈请推行阁部、九卿、翰林、科道皆得各抒所见,属官则呈堂代递,可以收群策、励人才。
• 你信不信,京中十八科道、八大朝臣向我借粮,有些拉拢。
• 乞缚凶犯于文华殿前朝审,或敕九卿科道三法司会问。
• 命九卿、翰詹、科道秉公拟定陆生楠罪名出具奏书。
• 承办科道差事、五城注销,并管辖吏役等事。
• 上命诰诫科道官结党,名夏擅加抹改,其欺罔类是。
• 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活动范围极广。
• 疏入久之,忽降旨切责,尽留被察科道官,而察疏仍不下。
• 吏科都给事中是科道官中专门负责监督吏部事务的职能部门。
• 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县总书等掌管本地漕事。
【词语名称】: 科道
【词语拼音】: kē dào
【词语意思】: (一)、指科道官。明 张居正《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乾隆 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独否,不足以肃朝仪。”(二)、指科道两衙门。明 周暉《金陵琐事·雅谑》:“科道缺官,文选郎中请於 张江陵。”《明史·职官志三》:“大约舍人有两途,由进士部选者,得迁科道部属……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试中书舍人,不得迁科道部属。”